以下为邬贺铨演讲的核心内容:
机器发明开启了以机械化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,电的发明开启了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。从互联网商用开始,我们迎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。前两次工业革命持续100年,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持续到本世纪末。
中国在没有完全走完工业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,迎来了信息化。现在,信息化发展处于最好的历史机遇期。无论是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,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,都是从面向产业应用开始的,至今还服务于实体经济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,也是从面向消费应用开始的。Web3.0、元宇宙、ChatGPT等当下热门技术也是从消费应用入手。
“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”。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,也是新经济的内涵。当然,数实融合之路面临很多挑战,但这条新赛道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发展的新机遇。在推动产业数字化的同时,也将激励数字产业化的创新,并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数实融合对网络技术的新要求
从消费领域到产业领域,网络性能的要求有很多不同。以5G技术为例,在消费产业中肯定是下行超宽带更好,但在企业、行业应用领域中,可能需要采用一些新技术来改进5G上行能力。5G技术的主要特征是空口低时延,但在行业应用中低时延的要求不仅仅限于空口,更需要端到端全面落地实验。比如,车联网就要求毫秒级的时延,需要网络扁平化、终端直接通信,以及基站集成核心网的部分功能。
今年,5G技术有希望实现0.3米的精度。5G技术利用多基站可以实现室外定位,并做到了现在卫星导航做不到的室内定位。但对于行业应用,这种精度还不够,需要厘米级精度、毫秒级时延。在单机情况下,需要通过多个AP点,定位参考信号等方式来支持多基站的真定位。
5G技术具有高可靠性。因为多基站布局,一个终端可以同时收到三个基站的信号,任何一个基站终端也不影响通信。企业应用当然要求高可靠、高安全,甚至希望免运维。但在企业应用场景下,可能只有单机。在单机站场景下,只能通过多信道冗余保持永远在线保证可靠性。
5G技术可以实现大连接,但在行业应用中连接密度比消费应用高百倍甚至千倍,需要新技术,包括终端之间的直接接力传输,以适应低功耗物联网通信。
另外,行业应用对网络确定性有很高要求。比如工业或车联网应用,要求通信时延低、抖动低需要通过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技术来协同保证。
产业数字化新挑战之一:矿山
有些实体行业对通信系统有特殊要求。例如矿山,可以将5G信号引入矿井,在井下掘进工作面布置设备和控制接口,通过遥控监测井下人员和设备状况,并遥控挖掘机,在地面上控制可以有效保障矿井安全,提高生产效率。但5G在井下也遇到挑战,比如井下生产环境条件差,充满高温粉尘、高湿有毒气体,高海拔环境安全风险高,还要采取措施防爆。这就限制了5G设备发射功率,对散热也不利。
目前,5G地面网络应用、标准以及模型都比较稳定完善,但在井下缺乏标准化无线传输模型,加上井道起伏、分支弯曲倾斜断面、表面粗糙等,都影响无线传输。井下还有金属支护,粉尘潮湿都不利于无线传输。井下5G天线位置也受限,放在中间可以传得远,但是井道上会有矿工、行进机械,只能把天线放在井道顶部侧面。在中条件下,5G赖以发展的优势,如大规模天线等优势都难发挥作用了。
在井下,5G信号可以传几百米,但实际上坑道弯弯曲曲,很难直线传输。这就需要更多的AP点,或者要通过电缆才能满足工作面需要。因为坑道曲折,每个基站能覆盖的范围有限。基站更多,成本就提高了。井下没法用卫星导航,5G多基站定位的方式也因为单基站很难利用。从地面通信系统搬到了井下,遇到很大挑战。
以矿山为例,我们能够发现数字技术的行业应用会面临的不少痛点。每个矿山并不相同,个性化明显,建设方式多样、缺乏标准,很难做到规模化。井下苛刻的无线传输环境,让5G技术的常规性能打折扣。5G技术的大规模天线、网络切片等在井下难有用武之地。目前,5G技术很难满足矿山对高带宽、高可靠、低时延和确定性的要求。
为了井下传输,可以采用特殊频段,相当于为井下专门开发这些频段的5G基站和终端,还要检查防爆。这种基站的定制化大大提升了成本。同时,由于5G基站的位置会随着井下掘进速度向前移动,会带来一些服务安装的难题。
矿山建5G网络,可采取企业自建形式,或向运营商租用。但在井下,即便企业只使用了5G网络的一小部分容量,也无法把多余的容量分享给其他企业。在运营维护方面,矿山的5G设施很难让专业人员运维,矿山的技术人员也难以适应运维的要求,这也要求5G设施的运维尽可能简单化。
产业数字化新挑战之二:公路操作系统
公路操作系统需要支持路口、路段、隧道服务区、收费站、枢纽场等关键物理场景,控制传感器、通信终端、汽车、路边设施等。但目前国内公路系统机电装备标准繁杂、协议不统一,各类信息系统需要联通,给系统建设带来难题。
首先,公路操作系统要求可控性。通常的桌面操作系统、手机操作系统的终端比较统一、标准化。同时,桌面手机通用操作系统复杂且耗电;工业上的PLC为代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则过于简单、标准化、碎片化,兼容性较差。目前,并没有很合适的公路操作系统。另外,桌面系统、PLC系统等都来自国外,很难自主可控。
第二,公路操作系统要求高伸缩性,需要使用微内核架构,也就是内核只保持基本功能,其他正常功能可以用开放的方式附加上去。当然,要适应低能耗去适应工作环境的各种不同要求。
第三,公路操作系统要求高可靠性。行业应用操作系统相比消费应用,对可靠性、安全性、时延都有更严格的要求。要用微内核的方式跟用户的服务进行安全隔离。要做到终端之间能够互通,但又要不影响操作系统的总体安全性。
随着数据中心流量成为网络的主要负载,网络应用走向云化。我国云服务也从消费者侧的公有云,发展到上云办公和企业侧的私有云。跟消费应用相比,产业云服务要求高质量高稳定,同时要求业务开放性和服务灵活性、架构可扩展性,虚拟化架构是优先选择,但传统虚拟化架构所依赖的软件加速效率已到瓶颈。
产业数据化与数据安全
现阶段,垂直行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对数据安全压力越来越大。我们可以尝试通过IPV6提升数据安全能力。IPV6技术下的扩展地址字段可以来定义IP包的业务属性,比如用户的ID、APP的ID、服务质量等级、承载的业务、对信道带宽资源抖动及丢包率的要求。这叫应用感知网。
也就是说,网络可以从这个IP包地址字段,直观地了解IP流业务对网络信道的要求,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信道和QS服务,进一步在地址字段里定义数据属性,确定什么数据更加敏感,让网络区别这个数据,提供分流敏感数据的服务。
另外,基于IPV6的数据流检测,可以在传输中实时反映信道里所经历的时延、抖动和丢包率,并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路径溯源。
传统的互联网只有源地址、目的、地址,中间互联网IP包即便是同一个业务,也可能走不同的路由,是逐个路由器来选择的,即路径不确定。现在,通过数据流检测,可以还原IP包走过的路径,可以支撑跨境数据流动管理。利用5G技术,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保障敏感数据不出企业。
当然,随着企业数据加密应用的常态化趋势,过去直接窃取数据来买卖的现象会减少。因为即便恶意入侵,获取了数据也打不开。但现在反过来,通过加内锁软件锁死数据,使得企业生产线瘫痪,从而收取赎金。这种风险越来越大,网络安全跟数据安全的备份更为关键。这些在消费应用的时候可能并不显著,而在产业应用上越来越值得重视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uel.cc/article/2eaf8f184570226f17b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