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欧经贸合作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。数据显示,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,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近150万美元。中欧双向投资存量已超过2500亿美元,双方企业还在继续加码投资对方市场。比如,比亚迪2023年12月宣布在匈牙利建设一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,奇瑞今年4月也宣布在西班牙投资设厂。此外,上汽集团和东风公司也宣布将在欧洲建厂。这些投资,不仅将会给欧洲带来资金、产能,还能为当地贡献宝贵的就业岗位。打击中欧汽车产业链合作,对双方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。
中国欧盟商会前主席伍德克今年4月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就表示,一些大型外国企业“强烈希望”扩大在中国的投入,因为这些企业不仅把中国视作销售对象,还希望从中国的创新和工程技术中受益。今年1月24日,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《2023/24年度德企商业信心调查报告》显示,超过九成的受访德国企业仍计划留在中国,还有过半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增加在华投资。可以说,这种“双向奔赴”,正是中欧经贸互利共赢的真实写照。
保护主义不会为欧洲带来全球竞争力。一些人鼓吹欧洲需要在新能源车等领域对华采取贸易措施的借口,就是所谓的“保护欧洲产业”“提升欧洲产业竞争力”。然而,这些借口连欧洲企业都听不下去。自欧盟委员会2023年10月提出相关反补贴调查措施以来,德国车企就多次表达反对。宝马集团董事长奥利弗·齐普策日前在该公司慕尼黑总部公布季度数据时表示,宝马认为“我们的行业不需要保护”,并称如果实施关税措施,将很容易危及宝马在全球建立的行业优势。大众汽车品牌首席执行官托马斯·舍费尔在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撰文称,潜在的关税措施很可能引发“某种报复措施”。
此外,围绕新能源车领域的关税乃至可能引发的贸易战,也可能会对欧洲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先地位造成损害。德国智库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5月31日发布的报告称,尽管关税措施可能会令欧洲减少约12.5万辆中国产新能源车的进口,但“欧洲车企未必能够填补这一缺口”,这将使欧洲消费者面临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的问题,并可能阻碍欧盟实现净零排放、绿色发展的努力,因为欧盟要实现停用燃油车,必须让收入更低的群体能负担得起新能源车。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近日在西班牙访问时就表示,中欧之间既有竞争,更有合作,在良性竞争中扩大合作、实现共赢,这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。
中欧之间已经形成供应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,相互交融、深度互嵌的格局。希望欧方恪守坚持自由贸易,反对保护主义的承诺,同中方共同维护中欧经贸合作大局。(聂舒翼)
责编:聂舒翼、栾雨石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uel.cc/article/5a76f925359455c3e9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