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B的腾讯,终于习惯“挣慢钱”了
2023年11月15日,腾讯控股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公告。
财报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9月30日,腾讯年内共实现营收4538.19亿元,同比去年增加10.8%;三季度收入1546.25亿元,同比增长10%,环比增长4%。其中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0%至257亿元,创下历史新高,增速领先行业大盘。
具体到更核心的利润指标,本季度腾讯实现净利润(Non-IFRS)449.2亿元,同比增长39%。值得注意的是,净利增速领先于营收增速的情形,从去年Q3开始至今,已经持续了5个季度,且领先幅度不断上升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腾讯最大的营收贡献板块,本季度代表数实经济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6%至520.5亿元,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,其营收贡献达到34%。
这是连续十个季度TOB业务占比超过30%,TOB业务持续成为腾讯主要增长引擎和收入基本盘。
这里的增长,其内涵与之前也有所不同。之前的业务增长,更多是站在行业的风口上迅速把握,在不长的时间内,占据较大的市场规模;而如今的业务增长,不仅更注重质量,大模型等AI技术的作用,也愈发重要。
由量到质,这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,更是腾讯从几年前开始就一直在努力的方向,中间固然走过弯路,交过学费,但从近几个期间的增长态势来看,腾讯高质量增长的底色,已经初见成效。
一、扳下战略的道岔,TOB不断进化
从财报数据来看,相比以往在大众眼中的追风口、赚快钱、上规模,如今的腾讯,对增长业务的含金量显然更感兴趣。
用净利增速来佐证这一点显然不够全面近几个季度,腾讯TOB的各项重点业务也不约而同地以增长质量挂帅,向商业效率看齐。
譬如从今年5月19日开始,企业微信的联系人规模一旦超过2000人,将会按照0.1元/人/年的标准收取费用。
如果对个人用户而言,2000人的列表已经是个人社交网络的极限,但对于以需要私域化运营的企业与商家而言,无疑变得捉襟见肘。
腾讯会议的动作则要更早,在去年9月15日就面向个人、组织和企业用户,推出了收费版本。个人版会员的价格为30元/月。当然,免费版的腾讯会议也并不是不能用,只是多了60分钟的时长限制。
金融和汽车等行业的云需求也迎来新爆发。值得一提的是,视频号和电子商务交易的GMV也呈现环比增长,而腾讯从中获取的技术服务费被并入TOB业务范畴。这一变化,无疑为TOB业务的毛利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腾讯企业服务业务在摒弃规模追求后重新多点开花。得益于业务结构优化等因素,以腾讯云、企业微信、腾讯会议为代表的企业服务业务在三季度实现了更快的同比增长。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整体实现收入520亿元,也较上季度环比增长7%。
TOB业务的营收高于游戏和社交板块的情形并不新鲜。早在2021年的第四季度,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板块首度超越游戏板块,成为腾讯营收贡献最大的业务板块,其后多个季度都有反复,与游戏业务反复争夺排名第一的宝座。
如果不是腾讯主动扳下道岔,TOB业务板块的营收或许还会更大。但当CSIG的大多数人都在沉醉于业务的扩张时,腾讯管理层却选择按下暂停键,选择转型。
原因也并不复杂。以腾讯和腾讯云的江湖地位,接到大金额的总包订单不算太难,收入规模也算亮眼。但这对于一个新生的业务是一个诅咒。
一个浅显的例子在于,在刚开始,腾讯云可以通过数亿C端用户的直接背书,接到B端客户的订单。总额固然很大,但大多数时候涉及到定制化项目,分包、转售占据相当比例。因此空有合同金额,最终执行毛利却并不高,有时甚至会出现负毛利的情况。
而在交过几次学费之后,腾讯云自己也开始意识到,与其大包大揽,不如把自己力有不逮的环节交予擅长的合作伙伴,自己则负责最擅长的部分。这也就是CSIG事业群CEO汤道生此前提出的健康可持续。
CSIG将继续做好企业的数字化助手,腾讯云选择聚焦产品,在底层laaS之外,在数据库、大数据、音视频、智能营销、协同办公、数字孪生及安全等颇有产业想象空间的领域,把ToB产品做深。
在PaaS和SaaS方面,是腾讯TOB关注的重点领域。专注于高质量的收入模型,将更专注于PaaS和SaaS领域,因此从本质上来说,这也将为腾讯带来更多的毛利。
如果从财报数据加以佐证,在主动瘦身之后,腾讯TOB服务收入已经从Q1同比增速转正,毛利率显著提升、Q2实现低双位数增长,增长、再到Q3步入增长正轨。此前因为转型留下的历史包袱,正在被加速甩掉。
二、扎进产业的沃土,增效与提质并行
对腾讯云和CSIG而言,业务转型走过的几道坎,并不容易。这个板块也成为腾讯这一轮高质量增长转型的典型代表。
首先是心态关。在转型之前,腾讯云是仅次于阿里云的中国云服务厂商,但在启动转型之后,就开始被后来者挑战。
在此过程中,激烈的竞争也使得腾讯云的毛利出现了下滑。据中信证券,2020-2022年,腾讯云毛利率均为负值,分别为-14%、-7%和-7%。
但在马化腾看来,毛损毛亏的业务,实际上是没用的,还是要靠产品来决胜。也正因如此,放下规模至上的快钱思维之后,腾讯云将中心放在了产品打磨之上。
其次是改革关。在与员工、合作方等利益相关方艰难达成共识之后,腾讯梳理了原有的ToB产品,并聚焦关键产品的关键要素,进行定向投资以提升腾讯的产品势能。
这中间,产品管理的标准化是必须的;同时,原先在社交、游戏等C端领域的沉淀技术,腾讯将其重新封装,服务于多种企业场景。
与此同时,一些竞争力弱和需求小的自研产品,腾讯关停;合作伙伴能力更强的产品领域,腾讯退出;但重要的产品,腾讯进行了重点投资和升级,为之留下了腾讯产品的烙印。
譬如在为中国中车搭建工业云体系时,在此之前,中车上下游几万家供应商,用几十种不同的系统,无论是数据还是流程,标准不一。企业内部的研发生产到供应链,程序十分繁杂。
但在腾讯云的助力之下,健全的系统接口管理体系成功上线,其特点是集团和子公司的内外部核心任务,实现全流程的应用集成及端到端的设备数据打通。
这时候,工业应用的复杂接口也成为了数字资产的一种,新增一款工业应用最快仅需半天,不同系统间对接效率提升70%。
而在金融领域,腾讯也与东吴证券合作推出了全面自主的核心交易系统,并实现全栈上线、全业务覆盖和全客户迁移。采用的腾讯云TDSQL,是行业首次由国产数据库全量承载券商核心交易。
这不仅意味着腾讯云在金融领域,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;而金融业务本身的复杂性,也间接证明了腾讯近三十年来的产品技术积累。
三、以大模型为引,深耕数实融合
如果说其他厂商的大模型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,腾讯的混元虽是后发,但产业落地的脚步并不慢,某种意义上,也具备先至的条件。
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腾讯在混元助手尚处内测阶段时,就在行业第一批推出了行业大模型的技术解决方案。
该方案依托腾讯云TI平台,打造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,为客户提供MaaS一站式服务客户只需要加入自己独有的场景数据,就可以快速生成专属模型。一言以蔽之,低成本,高可用。
毫无疑问,这些行业大模型都根植于腾讯云,某种意义上说,腾讯在大模型上的进击,也是云端业务的进击。
不过,就算客户使用行业大模型不需要本地化部署,囿于高昂的调用成本和部署成本,对其真正有需要的中小企业想要使用,仍然被成本问题拒之门外。
而腾讯云在7月发布的向量数据库TencentCloudVectorDB,就是为了解决接入成本而生。据了解,如果这种向量数据库用于大模型预训练数据的分类、去重和清洗,相比传统方式可以提升10倍效率;如果作为外部知识库用于模型推理,则可以将成本降低2-4个数量级。
曾经高不可攀的大模型飞入寻常企业家,不再是梦。
事实上,自9月上线以来,腾讯旗下180多个业务已经接入混元大模型。这固然可以看做腾讯对全面拥抱大模型的表态,但在实际意义上,它更像是面向所有腾讯用户的公开产品测试。
譬如新建一个腾讯文档并输入/,搭载混元的智能助手就能根据需求实现内容生成、翻译、润色等操作。如果输入对应指令,还能进行长文本归纳。
而在腾讯会议中,也可以通过对助手发问,来总结到目前为止的会议内容,并总结成逻辑清晰的一段话。
当然,这些案例的存在,并不是说腾讯已经将其商业化落地,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去探索商业化落地的边界。这也是腾讯的优势之一。产品线丰富,对应的试错机会和试错场景亦然。而庞大的用户基数,也很容易找到那个最优解。
如果把大模型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放在整体的企服业务视角,腾讯用技术和应用两条腿走路,这样的大模型技术路线仍然符合数实融合的标准对产业端,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,同时接入难度更低;有基于此,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,将被开拓出新的场景和道路。
而腾讯在企服赛道与大模型领域的探索,同样也是整个集团发展状况的缩影规模叙事和增长叙事被无限淡化,取而代之的是增长质量优先和商业效率优先,规模与质量的天平,又向后者倾斜了一大步。正如汤道生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所说的那样。
腾讯始终认为,人工智能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落地于产业,服务于人。能真正解决用户需求、距离场景和数据更近的企业,将拥有大模型的未来。
能落地于产业,服务于人的业务,才是有质量的业务,在大模型时代,腾讯通过这些数实融合的业务获得增长,才是有质量的增长。
原文标题:TOB的腾讯,终于习惯“挣慢钱”了
华章智能亮相2023工博会,助推工业智造高速发展!
端侧AI大模型很可能是为5G而生?
东方通:“技术中间件行业安全”双轮驱动
秦淮数据,“绿色”大型数据中心样本
云端时代,谁掌控了增长密码?
拐点已至!你的企业“云原生”了吗?
聊聊广汽本田云原生的心路历程
不需主机畅玩,云游戏时代还有多远?
专注IoT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连接物联网智能时代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uel.cc/article/61bd3de0a8447ccd89ad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