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亿链收录网_自动秒收录外链

科技自立自强之院士说|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就是家国情怀——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


文章编号:322 / 更新时间:2024-04-12 17:11:38 / 浏览:

  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题: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就是家国情怀——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科技自立自强之院士说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就

  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提到“两弹一星”科学家,人们会想到时代的英雄,中华的脊梁。

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

  虽已至耄耋之年,杜祥琬依然保持着工作状态。在杜祥琬的办公室里,书柜里、书柜外的地面上、窗台上、办公桌上,摆满了一摞摞的书籍,当杜祥琬坐在办公桌前时,仿佛藏身于书山书海之中。

  “能源系统要做到‘可能三角’,哪个都不能少”

 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,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。实现双碳目标,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,是一项涉及诸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。

  杜祥琬认为,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走节能提效的路径。“中国现在的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都偏高,怎么改进?首先是产业结构调整,就是要让高耗能产业保持在能够生产出国家必需原材料的量,但不能只靠这些产业来提高GDP。”

  “能源转型是做加法而非减法,立足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,坚持先立后破。”所谓“立”,就是要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核电,实现规模化和安全稳定供应;“破”则是逐步减退化石能源,而不是化石能源的退出。“能源安全是首要的,转型是做加法而非减法,不能新房子还没盖好就把老房子拆了,传统能源的减退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。”杜祥琬说。

  既要实现安全可靠,又要经济可行,还要绿色低碳,这常常被认为“几乎不可能”,这也被称为能源的“不可能三角”。但杜祥琬认为,要实现能源系统的高质量发展、可持续发展,就必须要打破这种“不可能三角”,使之成为“可能三角”。

  “原来存在这个‘不可能三角’,是因为当时以化石能源为主”。杜祥琬说,现在可再生能源在绿色低碳方面具备先天优势,成本下降也十分明显,基本符合经济可行的要求;但因为风能、太阳能等新能源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,存在“靠天吃饭”的短板,还要在安全可靠方面继续努力。“安全可靠、经济可行、绿色低碳,新型电力系统必须做到‘可能三角’,哪个都不能少。”他说。

  这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问题,“如何克服这个困难,必须靠科技创新。”杜祥琬指出,“比如太阳能、风能是靠天吃饭,有时候可能连着几天没太阳,或者连着几天不刮风,这就需要把新能源的间歇性问题与技术创新相结合,利用储能技术解决问题。同时,新能源和传统化石能源协调互补,才能健康发展。”杜祥琬说。

  “科研方向的选择服从国家的需要”

  “两弹一星”元勋王淦昌在年过90岁时曾送给杜祥琬一句话:“60岁的人是可以从头开始的!”

  “我们国家的‘两弹一星’元勋,我和他们的接触都是非常具体和密切的,他们不光学科功底深厚,而且为人处事品德高尚。我能够有幸在他们的指导下工作几十年,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,也是一种幸福。”杜祥琬说。

  1987年,49岁的杜祥琬被选入国家原“863”计划激光专家组,后出任国家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。这意味着,他要从已深耕20年的核物理研究,转向新的高科技领域从零开始,重新出发。

  “那是我最艰难、最焦虑的一段时间,因为我是主要负责人,目标、技术路线以及途径,都需要专家组领头来做,责任大、压力大。这条路之前国内国际都尝试过,但都没有做成功,我们要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。”杜祥琬回忆道。

  不难发现,从当年的核武器、强激光,到能源转型和气候问题,杜祥琬的科研方向至少发生过三次重要转向,每一次转变,都与国家高科技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。

  他坦言,“我自己并不想转移阵地,如果能在一个阵地一直干下去,可以做得更深入一点是吧?但是,服从国家需要是无条件的,其他的根本想都不用想。国家需要你做,你就得做,不熟悉就得学习,我之所以能几次转移科研阵地,动力就在于国家的需要。”杜祥琬说。

  “每一项新任务、每一次科研新转折、每进入一个新领域,都是一次重新学习的过程,既要向书本学习,也要向专家们学习,向各位院士学习,这个时候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。”

  如今,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”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。杜祥琬认为,“科学家精神,首先是科学精神,科学要求真,不能搞假的;第二是创新,一定要是新的,要不断地进行原创性研究。”

  “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就是家国情怀,就是为国家、为民族的振兴来贡献自己的一切,‘两弹一星’元勋们是这样的,我觉得后辈科研人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。”杜祥琬说。

  “我热切地盼望年轻一代成长”

  “中国的科研也好,经济发展也好,要靠年轻人,所以一定要帮助他们成长,我热切地盼望他们成长。”在交谈中,杜祥琬不时流露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。

  如今,除了科研和顾问工作外,杜祥琬还致力于科学和科普宣传。此前,他参与了中国科协举办的《院士开讲》栏目,讲述《能源故事和双碳目标》。“我非常尊重和赞赏这样的科技宣传工作,科技的传播不光是传播科学技术,更要传播科学精神,只有把科学技术的传播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结合好,才能帮助青年一代开拓视野,让他们未来能有更为广阔的空间。”他说。

  杜祥琬感到,当今很多年轻人都想为国家、为民族,甚至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
  “年轻一代的舞台非常宽阔,希望他们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国家的进步、时代的进步相融合,不要只看到眼前一点蝇头小利,而是要从国家、人类进步的角度出发,去安排自己的人生,要有这样广阔的视野,要把三观树立好,才能有所成就,社会也自然会给予应有的回报。”他说。

  “生老病死,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,我从不觉得自己能永远年轻,这是不可能的,所以我特别重视年轻人,愿意和年轻人多交流,一定要后代人胜过前代人,一定会这样,国家和社会才有希望。”言之殷殷,情之切切,叮咛犹在耳边。


相关标签: 院士说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uel.cc/article/79737d455bd9d148e5fb.html

上一篇:2023科学智能峰会精彩瞬间...
下一篇:科技自立自强之院士说站在一场科学变革的起...

发表评论

温馨提示

做上本站友情链接,在您站上点击一次,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!
<a href="https://www.uel.cc/" target="_blank">优亿链收录网_自动秒收录外链</a>